查看原文
其他

与杜老师谈心:“符号化生存”(总第248期)

2017-07-25 杨昊睿 杜骏飞 杜课

编前语


本期包括两个内容:


1.杨昊睿:《“符号化生存”》


2.杜老师批注



“符号化生存”


文/杨昊睿

  

我是历史学院2014级的杨昊睿。这是我和杜老师的谈话追忆。

 

辅修新传二专,所以很早之前我就读过杜骏飞教授的著作《弥漫的传播》,到如今仍能记起当时看到书中诸多精准预判时的心潮澎湃,故而在高研院项目报名开始时,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杜老师,虽然竞争激烈,但万幸最终入选。

 

我原本以为,一个在论文中痛斥“瓦釜时代”,呼吁传播伦理的学者,应当是有一种不怒自威的严肃态度,以至于第一次小组见面之前,我特地重温了传播学史和理论知识,生怕给老师留下浅薄和幼稚的印象,但确实没想到老师竟然是如此的谦和平易。

 

在费彝民楼,老师订好了披萨,和我们四个人,几位研究生学姐边吃边聊,从“沉默的螺旋”聊到“罗尔事件”再到人生规划甚至是足球,摇滚,这些边边角角,内容题材包罗万千,老师也是金句迭出,妙语连珠。



给我启发最深的交谈是在3月初的一次小组活动上,那次我参与了“杜课”的录制,向老师请教当下年轻人“生活意义缺失,甚至趋于抑郁”的社会现象。彼时丧文化日盛,人人都喜欢用几个葛优瘫、咸鱼的表情包,发朋友圈时模棱两可地配上马男波杰克的台词截屏。当时的我在上海实习,两地奔波很是劳累,说实话也对自己的未来深感迷茫。

 

对这个问题,杜老师基于“镜中我”理论给出了他的答案,那就是“符号化生存”——在他看来,我们这些年轻人的苦恼不能算是抑郁症,“但是内心深处确实可能是空洞的”,在有缺陷的教育方法下,我们内心的个性、激情,人生愿景被外界的符号化期待所代替。不光是社会的教育,连我们自己,也强迫假装忽略内心的所有要求,以至于已经失去了唤醒激情的能力。这种成长教育的缺位,很容易让年轻一代在日益复杂吊诡的社会百态面前,受到挫折进而产生强烈的幻灭感。


杜老师的答案给了我很大的启迪,让我顺着这一思路,对时下的丧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探索。


 

我认为丧不是单纯负面的情绪,它含有一种向前追逐的态度。丧不是不做,而是做不到,不是我不行,而是我本可以,我不甘心,是我好想赢,哪怕赢一次也好。但问题在于“赢”的标准不是来自我们内心的驱动,而是被驯化于外界与社会。

 

在我看来,丧情绪的产生循环往往是这样:媒介的延伸使得每个人接受到的信息严重过载,这容易给人一种选择空间丰富的幻觉,大大提高了对自我认可的阈值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,使得社会结构与载体更新速率极快,让社会处于剧烈变动中,总有一批人打开阶层通道向上,成为新的神话,比如胡辛束,李叫兽。知识付费被热捧,化身为新的成功学,成为缓解焦虑的良药。人们满心欢喜的学习 如何学习的方法,将“自律让我自由”奉为圭臬,期待拥有抓住风口的能力与运气。但往往事与愿违,看着满满的待做清单陷入拖延,形成丧的情绪。

 

这是一个死循环——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我们向那些被造神运动建构出来的英雄看齐;如何成为这样的人,我们向知识网红,付费方法论看齐;甚至怎么支配自己的生活,也有知乎,微博上长长的攻略和信息源。

 

杜老师曾说过:“人生如同下雨天赶路,我们只看路,不看雨。”但是“无路狂奔”,又怎会不产生迷茫的情绪?这恐怕就是症结所在。

 

上周我和邱子舒又去找了杜老师,在回来的地铁上,我心中有些感慨,觉得选择参加高研院的项目实在幸运,能和杜老师这样的教授面对面的交谈,在餐桌上轻松随意地聊些人生的困惑,未来的规划,让我在大三这个面临选择的岔路口,多了一点笃定和踏实。

 

我也希望自己不辜负老师的帮助与期待,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远方。




杜老师点评:

 

首先,我要说,“缺乏激情”与“丧文化”还是有区别的,前者的主体是心理误区,后者的主体为青年亚文化,它们有交集,但不能互相取代。

 

“镜中我”理论,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。库利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,类似于观看镜子里的自己一样,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,完成自我评价的。

 

我所说的“符号化生存”状态,与此相关,不过,是“镜中我”意识的极端。

 

人生来有自我,生来有不羁,生来有追求。如果内心深处确实是空洞的,甚至不知自己是谁,从何而来,向何处去,那么,只能说,那个真正的自我在生活中被消磨了,那个实在的自我被社会解构了。

 

当我们成长时,需要完成“社会化”(socialization)过程,通过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,逐渐从一个自然人,发展成一个社会人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自然学会以“镜中我”来要求自我。

 

但我认为,这一切,不应该以人的表面化、符号化、他者化为代价,仍然需要在社会化的同时,葆有浓烈、生动、纯真的自我。

 

如此,则没有人能强迫你忽略内心的要求,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失去唤醒激情的能力。因为你只是随着成长而成为更好的你,但你始终是你。




《杜课》粉丝群成立啦!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杜课小助手(微信号:dukexzs)加入《杜课》粉丝群,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悟。您也可以提出对《杜课》的建议和意见,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。我们期待和相信,有了您的参与,《杜课》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
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。


往期精选


人物:阿米尔·汗的完美人生|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: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,你好啊| 高华:历史天际的微光|科恩的诗、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|世间好物不坚牢: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读书:曾国藩的“不可揭破”


视频: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


文字:提问的五种修炼关于爱:九个艰难的追问“人生好比洗衣机,稳中要有甩”天亮了,你的自媒体梦也该醒|七月十二日感事答疑|404动物园 女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? | 与杜老师谈心:如何避免成为一个“单向度的人”? | 吴清友逝去,留下这九句话 | 致一点癖好都没有的你 | 关于“敌人”的知识系统 | 七种穷人:绝对的贫穷无法自救| 相亲鄙视链


音频: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


元能力养成:敬畏反思|宽容钝感坚毅遗忘 | 利他



鸣谢:
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编辑|顾旧

责编|胡园

         杜  课

邮箱:njuduke@163.com

不学不成  不问不知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